清廉故事10月第七期《王承聘:擂響御鼓志行慷慨》

時間:2023/10/30 9:09:30 來源:本站編輯 瀏覽:565次

分享到:

【打印】 【關閉】

王承聘:擂響御鼓志行慷慨

個人簡介

王承聘(生卒年不詳),明代廣西昭平人。崇禎年間生員,為人慷慨大義,不避艱險。因當?shù)貕炎迦伺c民戶爭田,壯族人依附靖江藩王,仗勢驕橫,強占民田。民戶長年繳納無田賦稅,日趨破產(chǎn),苦不堪言。訴求于官府,官府也不能決斷。王承聘挺身而出為民請命,不顧個人安危赴京告御狀,最終讓朝延還田于民,造福百姓。

勇告御狀

 崇禎十年(1637)的一天,紅墻黃瓦的紫禁城如同往常一樣莊嚴肅穆,年輕的崇禎皇帝看著御案上的一紙狀疏不由得眉頭緊鎖。這是一封來自遙遠廣西的訴狀,狀告“獞占民田”,告狀的人名叫王承聘。

 王承聘,何許人也?不過昭平一生員。一個小小的生員,名不見經(jīng)傳,衣食、前途都仰仗朝廷、官府,如何膽敢挺身而出,千里赴京告御狀,將矛頭直指皇室宗親靖江藩王?這還得從萬歷以來廣西壯族人與“民戶”的田產(chǎn)糾紛說起。

 廣西昭平地區(qū)平定后,明王朝將府江流域的田地清理后分給土司,讓土司募兵耕種。而實際耕種的不是土司自己原來手下的俍兵,極有可能是當?shù)氐膲炎迦?。相對于未入籍或后入籍的壯族人,土司以及他的俍兵就是“民戶”。兩者合作的方式就是壯族人寄身在“民戶”名下,田地名義上歸屬“民戶”。壯族人向“民戶”交納租錢,而“民戶”則代壯族人向朝廷交納賦稅。這樣壯族人借“民戶”獲得了合法身份,而“民戶”則獲得了經(jīng)濟利益。本來各取所需、相安無事,但萬歷以后隨著壯族人紛紛要求自立門戶,重新劃分土地產(chǎn)權,二者之間屢屢發(fā)生田產(chǎn)糾紛。為了維護自身的統(tǒng)治基礎,盡管明王朝一再明確民田的產(chǎn)權屬于“民戶”,但事實上壯族人已占有耕地并拒絕向“民戶”繳納租賦?!懊駪簟币环矫媸詹坏綁炎迦说淖?,另一方面卻不得不要向官府繳納賦稅。長久下去,“民戶”苦不堪言。

 崇禎十年(1637),田產(chǎn)之爭再次爆發(fā)。壯族人韋信等為了尋求靠山,就想將田產(chǎn)寄托在桂林靖江藩王的名下,并向其繳納錢糧。有了藩王的背后支持,官府的條文在地方根本無法推行,對壯族人無可奈何。因此,王承聘才被選為“民戶”的代表進京告狀。王承聘在給崇禎皇帝的狀紙中大概這樣寫道:崇禎五年(1632),蠹棍唐紹堯等復派佃銀三千余兩,連結疊誑,具照前案審斷。突遭署印知府撫夷同知王重綱聽義賓子何東鳳付銀兩千兩,大翻前案,斷為獞田,陷臣等五載不得粒租,而知縣照冊追糧??蓱z民之富者貧;貧之壯者逃;老弱者死矣!又伙陳公法等疊派銀三千余兩,厚賄何東鳳銀一千兩,假稱投獻捏侵膳租,賄串典儀潘學文不行。啟明世子殿下,肆行狐假,稱為膳田,滅沒版籍四十戶。且執(zhí)臣與生員姚炳虞、何朝鼎等淹禁半載,致生員朝鼎斃獄……伏乞皇上救下戶部備查膳冊,敕下該撫按備查縣冊,或歸田膳冊,豁三百石之賠糧;或歸縣冊,定數(shù)百年之版籍。庶蒼生有命,國課有征。臣雖萬死有余榮矣!

 而后,崇禎皇帝又聽了靖江王長子朱亨嘉以及當?shù)刂h甘文奎的辯疏,了解事情的緣由。最后,崇禎皇帝做出判決:奉旨斷田歸王承聘等。王重綱同知拿問。壯族人韋信等十六名各發(fā)邊衛(wèi),永遠充軍。典儀潘學文、藩甥何東風等分別治罪。靖藩亨嘉長子降旨貶斥。

造福百姓

盡管王承聘身份低微,但肩負家國的正義感和使命感讓他不畏強權,不避艱險,不牟私利,志行慷慨。他或許也想過這一去會觸怒天顏,身陷牢獄甚至性命不保,但他沒有考慮自己的前途、未來,還是毅然決然地為民請命,為被迫害致死的同窗鳴冤。天地有正氣,王承聘終于為昭平的百姓討回了公道,還田于民,惠澤桑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