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故事7月第八期《周履謙:毒誓自警廉政愛民》

時間:2023/7/28 8:49:58 來源:本站編輯 瀏覽:926次

分享到:

【打印】 【關閉】

周履謙:毒誓自警廉政愛民

個人簡介

周履謙(生卒年不詳),乳名岐璜,字斐谷,清代桂林靈川江頭洲村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舉人,入仕為官。歷任四川梁山、黔江、羅江、開縣等縣知縣。周履謙政績顯著,后被調任簡州(今四川省綿陽市)知州,順慶府(今四川儀隴、岳池、廣安、鄰水等地)同知兼理大溪口通判等。

毒誓自警

 江頭洲村是著名的仕宦村和清官村,而清代不僅是江頭洲周氏后人科舉輝煌的時期,更是江頭洲村人仕宦獲得大豐收的時期。從嘉慶到宣統(tǒng)的一百一十年間,此村平均三年出一個知縣,共計三十六人;平均不到三年出一個五品以上的官員,共計三十七人。在這個時期內,朝廷每隔兩年就要誥封江頭洲村一次,共計有五十七次之多,先后誥封的一品夫人就有九位。村中還有“一門兩進士”、“三代庶吉士”、“四代四舉人”、“五代五知縣”的美談,可見江頭洲村的仕宦成就。

 與顯著的仕宦成就相對應的是,從江頭洲村走出來的官員不論官職的大小、官位的高低,都能在自己的任期中有所作為并廉正自守。綿延數百年,江頭洲村沒有出現過一位貪官,周姓十一世祖周履謙就是這當中的佼佼者。他當官時就以“廉潔奉公”著稱,秉公執(zhí)法、廉潔自律。百姓知道周履謙生活不富足,日子過得緊張,感念他的恩德,送錢財給他,每次都被拒絕。為了在生活中時刻警醒自己,他寫了一副對聯放在書案上:“貪一文斷子絕孫,冤百姓男盜女娼。”這近乎不近人情的誓言,正是江頭洲村走出來的官員廉潔自律的規(guī)皋。

益法助農

周履謙在羅江縣(今四川德陽縣和安縣)任知縣時,當地農民的耕作方式較為落后。周履謙深入民眾之中,了解到田里害蟲猖獗,百姓深受其害?;貞浧鹦r候在家鄉(xiāng)鄉(xiāng)野玩耍時常見到燒灰肥田的方法。他想,也許可以把家鄉(xiāng)的耕作方式介紹到四川來。

 周履謙從江頭洲村挑選熟悉耕作的老農,邀請他們到羅江指導百姓燒灰肥田。長久以來,中國農業(yè)耕作中就有燒灰肥田的傳統(tǒng)方法。所謂的燒灰肥田,就是把土地上的雜草燒掉,燒成的草灰可以作為肥料增強土壤的肥力,又順便除草,使莊稼生長得更好。南方水田,地下蟲害難以遏制,在增強土壤肥力的同時要殺蟲,這個時候就要用到石灰和煙骨。石頭燒制成石灰和煙葉的莖稈切成小截灑在田里可以將田中害蟲殺死。很快,燒灰肥田的方法在羅江推廣開來,田土的肥力增加了,蟲害也少了許多,糧食獲得了大豐收。羅江百姓的豐收讓鄰縣的百姓看到了效益,紛紛效法,燒灰肥田的方法很快在四川簡州一帶推廣開來。至今,當地還有諺語傳唱:“燒灰肥田法,履謙傳給咱,禾苗生長快,殺蟲頂呱呱?!?/span>

良制益農

清朝時期,官府征調民夫從事勞作,非常頻繁。實行夫役是宋代以后中國社會長期存在的現象。如果是在農閑時節(jié)興修一些公共設施,比如防洪、筑路等,老百姓還是擁護的。清朝時期,夫役不僅多,而且時節(jié)大多選擇得不恰當,常常是在老百姓正值播種或收割時征調民夫。這樣,家中的主要勞動力被抽調走了之后,留下的婦女、老人常常無力應對農忙季節(jié)的活計。老百姓對這種不擇時機的夫役制度很是不滿,多次反映都沒有得到重視。周履謙挺身而出,多次和上級溝通,終于促使新的規(guī)定得以實施,避免了農忙時田地無壯勞力耕作,貽誤農時的現象。盡管當地的夫役制度已有所改善,周履謙仍在思考如何改良制度,使之更合理。經過他反復的走訪和資料查閱,發(fā)現更改為田稅制更受老百姓擁護,于是多方奔走,促成田稅制的實行,受到百姓的擁護。

廉政愛民

周履謙死后,按當時習俗靈柩需運回江頭洲村安葬。但他一生廉潔奉公,身無余財。死后其家屬竟然拿不出運送靈柩的費用。這種情形深深地震撼了當地百姓。他們自發(fā)籌錢并親自護送,將周履謙的靈柩運回到江頭洲村下葬。下葬時,送行者無不痛哭流涕,傷心欲絕。為了永久紀念這位讓他們世代懷念的清廉官員,周履謙的墳前被豎立著一塊墓碑, 上書“貪一文斷子絕孫,冤百姓男盜女娼"。這副對聯形象地將周履謙廉政為民、舍已奉公的追求表現了出來。

 周履謙死后,四川羅江縣民眾為他修了一座祠堂。祠內有周履謙的塑像。祠堂外的門廊上醒目的大字刻寫的是“官民魚水情深,功德永傳千史”,橫批為“廉政愛民”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