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故事5月第七期《一扇一仆徐柏》

時間:2023/5/22 9:24:03 來源:本站編輯 瀏覽:887次

分享到:

【打印】 【關(guān)閉】

一扇一仆徐柏




人物生平

       徐柏,字守卿,浦城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進士,授戶部貴州司主事,管通、德二州倉。時米價正漲,徐柏下令交糧人先納錢,等價平后再買米充倉,利官利民。后調(diào)任戶部山西司員外郎,不久升為郎中。徐州的沛河決口,工部尚書朱衡知道他的能力,選用他贊襄疏導(dǎo)河水達6年之久。后守廣東廉州(今屬廣西),又任湖廣按察司副使,分巡上荊南道。當時張居正柄國,其子弟倚勢掠奪民產(chǎn)引起訴訟,徐柏判定償給半價。張居正的子弟又要求取得倉場官地,徐柏不給。后歷任湖廣布政司右參政,不到一月,調(diào)任四川滬州副使時,拂衣歸鄉(xiāng)。退居20余年,從不麻煩當?shù)亻L官,監(jiān)司行部經(jīng)過浦城,他也很少去拜訪,但有關(guān)鄉(xiāng)里利弊,則力陳當事人。年80卒。

一肩一仆留廉名

徐柏在赴廉州上任途中,當?shù)剜l(xiāng)紳士吏循例前往雷廉古道上的驛站早早恭候。這天一大早,廉州當?shù)氐泥l(xiāng)紳士吏在主簿的率領(lǐng)下前往驛站等候新任太守徐柏。但是,一直等到太陽西斜,除了中午時分一個主人帶著一個牽馬的書童經(jīng)過問路之外,都沒有陌生人進入珠城境地。莫非這個新任太守又在搞微服私訪的把戲,以便為日后從中撈一把探路?正當大伙在焦急中議論紛紛的時候,廉州府門官來報,說新來的太守已經(jīng)進城,現(xiàn)正在衙門官署,召喚大家回去議事。

當大家隨門官回到衙門官署,見到新太守時,不禁愣住。原來新太守就是中午路過驛站的一主一仆。徐柏見大家疑惑的樣子,便笑著說:“怎么,我這樣上任不像太守嗎?其實,到一個地方上做官,帶一個書童就夠了。我們是來做事的,又不是來擺陣勢的,又何必為了擺架子去紛擾地方呢!”

徐柏的一席話說得大家心服口服。再一看他的行李,果然是簡單樸素,只有一挑擔子,一頭是衣服鞋帽,一頭是筆墨書籍。隨從也只有一名書童而已。

徐柏在任期間身體力行,勤政愛民。他經(jīng)常帶著書童深入民間,發(fā)現(xiàn)了不少問題,如廉州府所轄海域的珠池,因珍珠禁采過嚴,珠民生活困窘;珠民手上幾乎沒有珍珠,阜市不興;百姓依靠采珠為活的思想嚴重,不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致使農(nóng)田荒蕪,水利不興,糧食短缺;沿海海防薄弱,常有倭寇侵擾,社會生活不穩(wěn)定;廉州府官員貪污腐敗,欺壓民眾,等等,這些都影響到了民生。

徐柏掌握一手資料后,著手尋求解決的辦法,進行整治。他深入沿海一帶布置防務(wù),率領(lǐng)民眾構(gòu)筑工事,防止倭寇以及海盜侵擾,使沿岸百姓得以安居樂業(yè);施行政清刑簡之治,寬刑愛民;參照內(nèi)地經(jīng)驗,在廉州大力興辦書院,提倡文章教化;開放珠禁,讓珠民自由采珠,解決珠民最基本的生活來源;大力鼓勵農(nóng)耕為本,獎勵開荒墾田,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提高自給自足比例;招商引資,促進廉州各項商貿(mào)活動,開設(shè)商戶珠市。在這些政策措施的激勵下,幾年后,廉州府便出現(xiàn)了百姓安居、商賈往來的興盛局面。因此,老百姓都敬重徐柏,將他與費貽,孟嘗相提并論。

徐柏任職期滿奉旨調(diào)回京城,廉州的吏民知道徐柏要離任的消息后,紛紛前來道別送行。大家都知道徐柏清正廉明,送禮是不會收的,但是,當?shù)乩裘癫蝗绦淖屝彀剡@樣空著手離開珍珠之鄉(xiāng),于是,大家湊在一起,為徐柏制作了一把用珍珠鑲嵌扇柄的工藝珍珠扇,專門等徐柏離開的當天才由大家推選出來的長者代表送給他作為紀念。這樣,徐柏就難以推辭了。

 送別當天,吏民代表扛著萬民傘,捧著珍珠扇,抬著“愛民如子”的牌匾,將徐柏送出幾十里之外。當長者代表把珍珠扇送到徐柏面前的時候,徐柏拿起珍珠扇仔細地端詳了好一會,充滿深情地說:“合浦珍珠果然名不虛傳啊,這幾年的恢復(fù)期雖然短,但上珠已有三分之一了,只要再按此休養(yǎng)生息下去,珠民的生活就好過得多了,今后就拜托諸位的努力!”說完,徐柏又把珍珠扇放回長者代表手中,回頭又對大家說:“大家的好意我心領(lǐng)了,這可是比珍珠更高貴的禮物!我來廉州上任時,是帶著一雙肩膀和一個書童而來的,今天,我離任回去,也應(yīng)該是只帶著一雙肩膀和一個書童回去,只有這樣,我徐柏才能心安地啟程,請諸位父老鄉(xiāng)親成全我吧!”

徐柏說完,深深地向送行眾人抱拳揖別之后,頭也不回地策馬前去。眾人望著徐柏漸漸遠去的背影,莫不交口贊嘆:徐太守真是一肩一仆而來,一肩一仆而去,不帶走珠鄉(xiāng)的一分一厘,真是百年以來難得一見的“一肩一仆”清廉太守??!